北京皮炎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296744.html
编者按:为推动全省上下持续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和对青海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6月17日,全省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生动实践理论研讨会在西宁召开。现将优秀论文摘要刊登,以期深化交流研讨、相互启发提高,有力推动全省不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感受真理伟力、总结实践经验,明确方向目标、踔厉奋发前行,全力以赴落实好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决策部署,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建生态文明高地促青南地区发展
中共青海省委政策研究室
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赋予青海的重大使命,也是青海必须答好的时代考卷。省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在开展专题调研的基础上,从建设生态文明高地的视角,对青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一些思考。
一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变现。加快创建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最大程度挖掘固碳增汇能力,探索更多碳汇消纳模式。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水资源生态补偿模式,建立完善黄河流域横向和纵向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做大高原特色农畜产业。围绕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支持青南地区联合打造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基地。强化农畜产品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完善延伸特色农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打造青南地区地理标志高端品牌。用好对口援青机制,让特色农畜产品走向全国、卖上好价钱。三是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业。聚焦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放大自然生态、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等优势,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探索完善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制度,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相统一。挖掘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示范区。四是做精民族手工艺产业。创建集展示、销售、作坊为一体的青南地区民族工业园,因地制宜发展壮大唐卡、黑陶、雕刻、藏毯等带动力强、受益面广的增收致富产业。加强政府投资扶持,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示范地,推进特色产业发展模式。五是做实藏医藏药产业。加快建设标准化藏医药生产示范基地,积极培育中藏药材专业化市场,建设青南地区藏医药仓储中转基地。加强中藏医药文化建设和交流合作,加快中藏医药“走出去”步伐。创新藏药材生产和生物提纯技术,提升生物医药产品附加值。六是做好新型城镇化工作。加强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工作,加快玛沁、囊谦等撤县建市步伐,打造全省功能性城镇和高原特色小城镇。持续开展青甘川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谋划实施青南地区兴边富民工程。
探索具有青海特色的“两山”转化新路径
省委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综合及工程办公室(省发展改革委)
省发展改革委充分发挥统筹生态文明建设职能作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不断拓展“两山”理论在青海的实现转化路径,努力使有颜值的绿水青山变成有价值的金山银山,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知行合一,“两山”转化路径探索迈出坚实一步。我们深刻领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全面把握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的大逻辑,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明确“两山”转化思想路径。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强化“两山”转化空间路径。稳步推进产业“四地”建设,构建“两山”转化产业路径。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夯实“两山”转化价值路径。完善政策体系保障机制,巩固“两山”转化制度路径。
躬身力行,总结提炼践行“两山”理论的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我们深刻领会“两山”理论这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基本内核的精髓要义,坚持把贯彻落实领袖嘱托作为首要任务,始终从认识论的高度深刻理解和把握“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这一总书记对青海的政治嘱托,始终从方法论的高度深刻理解和把握“三个更加重要”这一总书记对青海的战略定位,始终从实践论的高度深刻理解和把握“三个最大”这一总书记对青海的省情定位。坚持把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根本遵循,树牢系统观念,把握科学内涵,认识并发挥好新发展理念的“指挥棒”和“红绿灯”作用,自觉将新发展理念融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坚持把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作为必由之路,将建设产业“四地”作为生态保护优先的主抓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科学有序促进特色优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价值转化。
久久为功,不断开创“两山”转化路径新局面。我们将进一步增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工作部署,筑牢绿色发展的生态本底,夯实绿色发展的环境根基,强化“两山”转化的制度保障,努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推进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建设。
(执笔:省发展改革委生态文明建设处处长蒲晓波、省发展改革委生态文明建设处副处长董鹏)
领会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不断推进青海高质量发展
张小霖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发表的重要讲话,是推进青海省开局“十四五”、奋进新征程的总目标、总要求和根本遵循,对建设现代化青海具有重大意义。
深刻领会“三个更加重要”这一战略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定位,从全国发展大局定位青海,把我们对省情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我们牢记嘱托,奋勇前行,全省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将坚决扛起维护生态安全、国土安全、资源能源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加快建设“六个现代化新青海”。
深刻领会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结合实际、扬长避短,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只有推动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才能谱写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青海篇章。我们扎实推进产业“四地”建设,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将继续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深刻领会牢记“国之大者”,保护好生态环境这一重大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生态资源价值极其巨大,生态安全地位无可替代。我们牢记“国之大者”,编制四大专项行动方案,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开局良好。将坚定扛起历史责任,坚持生态保护优先,举全省之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深刻领会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这一宗旨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守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共同”与“富裕”的有机统一,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我们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方针,民生工作再上台阶。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快建设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青海,朝着共同富裕目标稳步迈进。
深刻领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维护国家安全这一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是稳疆固藏的战略要地,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承担起主体责任。民族团结进步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是推动各项事业取胜的基本保证。“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我们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不断推动各民族坚定“五个认同”。将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作者为青海省委讲师团讲师)
生态文明青海样板
陈文烈郭云冬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以来,青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以国家战略实践巩固生态地位,以产业“四地”建设拓展生态优势发挥,以国家公园建设引领生态文明实践,在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方面卓有成效,为青海乃至全国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典型经验,形成了一条在生态环境悖论“大禹式改进”过程中型塑以生态文明为引领的青藏高原发展超越和区域自觉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第一,随着生态文明战略的实施,青海生态地位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资源要素的参与式功能逐步向全国生态文明战略的重要实践地过渡,实现了从区域发展参与到国家战略实践的转变,生态地位进一步巩固,生态自信逐步彰显。
第二,青海深化省情认识,深刻把握历史、现实和未来脉络,以生态文明为目标,深化推进产业“四地”建设,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优势、生态和服务关键点,阐明了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链创新范式、产业结构特色范式和现代服务国际范式,构建了青海生态文明产业框架,生态文明优势进一步增强,生态驱动势能强劲。
第三,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为生态产品风险缓释提供了支撑,有利于生态产品收益长效性机制的形成,为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最优路径,同时,以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为中心的生态文明实践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有利于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最优解,生态文明实践进一步创新,生态文明典范正在形成。
青海生态地位特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意义。青海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担当青海责任,持续创新生态文明实践路径,打造生态文明青海样板。
(作者陈文烈为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云冬为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
崔志云
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青海考察时强调,要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支持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发创新活力。为青海以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建设产业“四地”指明了实践路径。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为打造“高地”、建设“四地”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压紧人才工作之“责”。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健全党管人才的体制机制,高质量召开省委人才工作会议,调整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设置,压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政治责任,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夯实人才工作之“基”。进一步解放思想、简政放权,研究提出突破力度大、含金量高的措施办法,推动人才政策系统集成、迭代升级,持续放权松绑,不断增强政策供给,切实让人才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保障人才工作之“需”。以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为目标,通过举办人才项目洽谈会、加强院士工作站建设、深化跨区域人才合作交流等,为科技人才引进培养和施展才华搭建平台,大力集聚科研项目攻关人才。注重引育选用并举,提升人才工作之“效”。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引才方针,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定期开展校园引才活动,推进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联动融合,大力发掘培养本土人才,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汇聚人才工作之“势”。针对青海自然条件艰苦、物质待遇有限的实际,坚持靠好的人才环境来留人用人,加强人才联系服务,落实关心关爱措施,着力强化诚信管理,最大限度尊重和实现人才价值。突出政治引领吸纳,铸牢人才工作之“魂”。在广大人才中大力传承弘扬科学家精神,坚持政治领“航”,强化教育铸“魂”,注重实践增“智”,引导广大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激励人才热爱青海、建设青海、奉献青海。
(作者为省委组织部研究室四级主任科员)
青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在前列的实践与思考
扎西达娃
青海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文化交融,自古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热土。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的重要指示,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战略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大力实施“一把手”工程、加强共同体意识教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行动、依法治理民族宗教事务、构建大创建工作格局,经过全省上下一致努力,8个市州、70%县市区建成全国示范,创建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打造了“青海样板”、积累了“青海经验”。
站在新的起点上,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海路径”:一是在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推进民族地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意识的共同性需要治理体系作保障,要着力构建有效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二是在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没有发展上的同步就没有思想上的共同,要把加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作为“聚心工程”,切实增强各族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三是在推进民族宗教事务法治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石,要着力健全民族宗教事务的法治体系,不断增强以法治理念、思维和方式协调民族宗教关系的自觉;四是在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教育立德树人作用,把民族团结进步纳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编纂集各民族优秀文化于一体的通识教育教材,加强中华民族大一统历史观教育,创新开展城市民族工作,建设“石榴籽”家园社区,构筑共居共享共事共学的精神家园;五是在完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体系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建需要载体。要加快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实践创新、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和支撑保障等工作体系,坚持走大众化、实体化、普惠化的创建道路。
(作者为中共青海省委统战部二级主任科员)
海北州三次理念升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提质增效
吉龙
年以来,海北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经历三次理念上的重大创新和突破,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样一个过程。
年至年期间,确立“民族团结进步建州”战略,在全省率先制定《海北藏族自治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成功创建为青海首家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探索形成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的“海北模式”。年5月,海北州全面启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五年再提升工作,将民族团结进步从“创建活动”提升到“事业”高度,实现了工作理念的重大创新和突破。
年至年期间,明确了更高标准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6大类26项具体工作任务,全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率巩固保持在98%以上,重新申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工作高标准通过考核验收,成为全国首家成功实现重新申报的地区。年6月,海北全面启动“在新起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工作理念上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再次飞跃。
年至年期间,工作理念体现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全面深入持久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年6月7日至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考察,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确五项战略任务。学习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是当前和今后的重大政治任务。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出台《在新起点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面融入自治州新发展格局。这是海北科学谋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海北篇章的生动实践,是工作理念上的再一次升华。
(作者为海北藏族自治州州委统战部副部长)
“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对青海发展的启示
王秀芳
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指明了青海对于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坚定了青海深入实施“一优两高”战略、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决心和信心。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是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思考青海发展前景所作出的重要论断,这一论断给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青海提供了转换思路的动力,另一方面也给缺乏常规发展优势的青海指明了新的发展契机,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高度重视青海发展问题的科学指引。多年来,玉树牦牛、柴达木枸杞进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培育出了“昆仑号系列”青稞良种。油菜花海与青海湖共同交织产生的旅游效应、经济价值为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增添了动力。
青海“最大的责任在生态”,体现了中国在维护世界生态平衡方面的担当意识,也是青海在未摆脱欠发达省份背景下主动放弃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转而追求长效利益、全局利益的大义行为。多年来,青海在扛起保护生态环境政治责任,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穿到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在培育生态责任意识、提升履行生态责任能力、实化生态责任行为、细化生态责任制度、强化生态责任成果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
青海“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表明从生态资源挖掘青海发展潜力是青海发展的时代定位和重要目标。多年来,青海在因地制宜、因时而动、顺势而为上不断发力。用部省共建、对口支援等机制,争取国家部委、援青省市构建科技引领的能源创新体系、构建开放共赢的能源合作体系,通过这些借“风”举措,青海生态产业潜力不断被发掘。
多年来的青海发展实践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的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为青海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边探索边研究、边实践边规范,“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必将成为青海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支撑。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客户端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