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加大修复力度保护大美草原人民资讯

「本文来源:中国网」

西部歌王王洛宾的代表作《在那遥远的地方》早已蜚声海内外,王洛宾创作灵感正是来自青海美丽的大草原。在青海,草原不仅是各族群众世代生活的家园和赖以生存的重要生产资料,还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青海省天然草原面积6.32亿亩,占青海省总面积的60.47%,是省域面积最大的生态系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更好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青海省扎实推进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严格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坚持不懈保护修复草原生态环境,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年青海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7.4%,比年提高3.82个百分点。草原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功能不断增强,草原生态持续向好。

苏吉湾国家草原自然公园(摄影:王辰)

加强草原生态建设

近年来,青海省相继实施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祁连山生态保护和建设综合治理、退牧还草工程、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等重大草原生态修复工程。

“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共建成草原封育围栏.30万亩,补播改良.17万亩,治理黑土滩型退化草地.81万亩,治理沙化型退化草地83.07万亩,防控草原有害生物1.4亿亩,建设人工草地.32万亩,草原鼠害危害面积从最高时年的1.43亿亩下降到年的万亩,下降44%,许多严重退化的草原重新披上了绿装,寸草不生的鼠荒地、黑土滩等变成了优质的牧草地。

为探索建立以加强草原保护、发展草原旅游、传承草原文化和提升牧民增收为主线的草原绿色发展新路径,在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建设正式启动后,青海苏吉湾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抓住这个重要契机,依托生态养殖休闲牧场建设,建成集高原养生、旅游观光、民俗体验、野餐露营功能的草原自然公园。

为加大公园保护建设力度,青海苏吉湾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完成草原补播改良余亩,草原鼠害防控余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由年的85%提高到年的97%,产草量由亩产公斤提高到年的亩产.5公斤,养殖白牦牛等头。此外,该园还建成体验式牦牛帐篷、牧游体验走廊、民族歌舞演艺大厅等设施,已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万元。该园吸纳当地余劳动力就业,人均年增收余元。同时,通过发展养殖、销售农畜产品等,带动周边多牧户年均增收6万余元。

目前,青海苏吉湾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已初步构建了天然牧场观光区、生态养殖畜牧产品展示区、特色民俗体验区、人文景观区、休闲运动养生区、民俗歌舞展演区、牧场步行区、草原住宿(餐饮)区八大功能区相辅相成的联动机制,形成“人工草地+舍饲养殖+生态旅游”一二三产和谐发展和“草原文化+特色产业+农户带动”生态体验等发展模式。

祁连大草原(青海林草局草原处供图)

因地施策修复退化草原

根据不同的草原退化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理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近年来,青海省依据三江源、柴达木、祁连山等不同地区草原功能定位和退化特点,采取精准治理措施。在三江源地区以保护和恢复草原植被为主,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重点,加大黑土滩治理、有害生物防控力度,实现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在祁连山地区以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为核心,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重点开展补播改良、人工草种、草原鼠虫害防控等,提高草原水源涵养功能,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在柴达木地区重点开展沙化草地治理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控,保护和恢复盆地及盆地周边山区草原植被盖度,减少水土流失、增加涵养水源、降低土壤风蚀程度;在河湟地区结合大规模国土绿化,开展退化草原人工种草、荒山荒坡治理等,增加植被盖度,减少水土流失。

青海省在修复乡村退化草原上也下足了功夫。

青海省门源县皇城乡东滩村是一个少数民族集聚的纯牧业村,平均海拔米,有天然草原16.07万亩。近年来,东滩村发挥村两委的引领作用,将草原建设与保护纳入村规民约,充分发挥自治、德治作用,不断加大草原保护修复力度。目前,该村已累计完成草原鼠害防控14.9万亩,毒草防控1.5万亩,退化草原补播改良0.98万亩,草原施肥3.7万亩,围栏建设13.6万亩。

加大乡土草种选育

修复草原需要更多适地的优质草种资源。

近年来,青海省加大乡土草种驯化选育,培育出优质高产、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的乡土草种20余种,经过国家审定登记的野生栽培草种10余种。目前,这些草种已在海南、果洛、黄南等地建成同德短芒披碱草、青海草地早熟禾、青海冷地早熟禾、青海中华羊茅、同德小花碱茅等优良草种繁育基地30多万亩,优质草种年供种能力超过1万吨。优质品种在生态修复工程的广泛应用,还带动和培育了有机肥、种草施工队伍、草种生产加工企业等蓬勃发展。据统计,青海省草原生态修复队伍多支,有机肥厂家50多家,每年吸纳牧民群众2万余人参与草原生态建设,在缓解了草种生产的压力的同时,还提高了牧民的经济收入。

加大乡土草种选育力度还有效促进了草企的发展。

贵南草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青海省贵南牧场,目前已建成优良草种基地11.1万亩。该公司通过牧草种子繁育更新试点项目的实施,不仅提高草种供给能力,解决了青海省各地及周边省(区、市)生态治理草种需求。同时,该项目还使受损草地生态系统得到恢复与重建,退化草地植被覆盖度和生产力大幅提高。

青海省门源种马场是以农业种植、牲畜饲养繁育和生态旅游开发为主的农牧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该场利用场区永安城地区土地肥沃、便于机械作业和适宜乡土草种繁育的条件,与青海大学农科院、海北州农科所等科研院所合作,通过改进田间管理和加工技术,大力培育乡土优质草种,发展同德短芒披碱草、老芒麦、青海中华羊茅、青海冷地早熟禾等多年生人工草种繁育基地。目前,该场年均草籽产量55万公斤,主要用于青海及甘肃等地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强化草原科技支撑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为青海省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有效提升草原生态修复水平。据统计,青海省探索示范推广草种组合搭配、配方施肥、有害生物防控等技术10余项,示范推广面积超过万亩。

青海省坚持“保护优先、科技先行”的发展理念,着力提升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支撑能力。在退化草原人工种草修复中,青海省通过优选乡土草种进行多品种组合搭配,采取混播种草复绿综合技术措施,提高建植植被的稳定性;在黑土坡治理中,综合应用混播种草、配方施肥、多种农艺措施组合等技术,探索治理新模式;在退化草地治理中,将草种与植物生长调节剂、保水剂等按比例进行包衣,开展飞播种草治理新技术,减少对原生态系统的人为扰动;在矿区植被恢复中,采用多方案互补、多草种组合、多肥料优配,管护和抚育并重、试验与示范并举的措施,开展高原、高寒、高海拔种草复绿。

青藏高原以独特的自然地理单元,影响着欧亚大陆的大气环流和各类生态系统的分布格局,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多年以来,青海海北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科技部野外观测网络提供高寒草地生态要素监测数据。该站的实验场地包括生态系统要素长期监测、生态系统过程研究、小流域水平的高寒草地适应性管理及功能评估三大类观测场,有野外自动观测设备台(套),室内分析设备18台(套),基本实现了仪器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数据的远程传输功能,以及监测和研究需求,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生态系统功能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关键技术。下一步,青海省将坚持工程措施与自然修复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面上治理相结合,进一步加大黑土滩等退化草原治理力度,加快乡土草种选育繁育和人工饲草料基地建设,全面改善草原生态环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65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