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221,光荣的历史足印

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http://pf.39.net/bdfyy/bdfhl/181211/6706972.html

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爆轰试验场

颗原子弹在这里诞生, 颗氢弹在这里研制成功,这个地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金银滩,它是中国核工业发展的摇篮,是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

搭乘时光的列车,让我们回到年。在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决策和领导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在金银滩创建了我国 个核武器研制、实验和生产基地——国营厂。为了便于保密,对外称“青海矿区”。

早春三月,当我们再次漫步西海镇,不时会邂逅当年厂的“记忆”。随处可见的雕塑、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园,当年的图书馆、电影院、将军楼,遍布草原的厂房、车间静静矗立,当年的标语仍清晰可见。

历史的抉择

年7月,美国研制出人类历史上 颗原子弹。此后,它不仅是战略武器中的“毁灭之神”,更是政治讹诈的 。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政府采取孤立、封锁、遏制、打压政策,并在 期间,武装干涉纯属中国内政的海峡两岸关系。面对西方霸权主义咄咄逼人的嚣张气焰,新中国的 们并不畏惧。年5月,毛主席在 国务会议上庄严指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年下半年,核武器研制基地选址工作启动。专家组踏勘了甘肃、山西、内蒙古、四川和青海选点,认真考虑水文、气象、地理、地质、居民分布状况等条件,经过比较后认为,青海省海北州海晏县境内的金银滩较为合适。

金银滩东南为草原延伸地带,地势平坦,东、西、北都有高山屏障,特别是周边一些丘陵,适合进行爆轰试验,加之人烟稀少,是建设核武器研制基地难得的理想场所。

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代表中央批准了包括核武器研制基地在内的选址报告。随后,研制基地前期工作开展,青海省人民政府对此极为重视,对牧民搬迁、地方性材料供应、公路修筑、生活供应作了妥善安排,同时选调数千名支援边防建设的青年参加基地建设。

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工程叫“工程”。这与中苏两国的关系密不可分。年6月,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样品和生产原子弹的技术资料,并撤走了在华专家。这对刚刚开始进行核工业建设的中国而言,无异于釜底抽薪。为展示卧薪尝胆、矢志不渝、定要拿出“争气弹”的雄心壮志,中国特意将研制原子弹的工程定名为“工程”,寓意“争气弹”。

年8月,中国核武器研制工程正式启动。各路建设大军和科研工作者舍家为国,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到金银滩,头顶蓝天,脚踏草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以“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干劲”的坚强毅力,建设 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基地建设,面临的 件事就是牧民搬迁。年深秋,世居在金银滩草原上的户余名农牧民没有提任何条件,仅用了10天时间,便离开了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热土,迁移到了祁连、刚察等地。

这是一场浩浩荡荡,历经磨难的迁移。一家人等不及锅里的饭煮熟,将襁褓中的婴儿放入牛背的篮筐里,匆忙拿上几件皮袄,绑上几条毛毡,向着新的安置点走去。最远的有多公里,期间还要翻越一座海拔多米的高山,到处都是茫茫雪原,前路未知。

现住祁连县八宝镇元通小区的诺巴和道科夫妇,都是当年牧民搬迁的亲历者。对于那段艰难岁月,他们如今依然历历在目。当时16岁的诺巴在湟源牧校学习,家人捎来口信,说他们要搬迁到遥远的托勒牧场。年春天,诺巴在西宁坐上赶往祁连县的班车,找寻家人,赶到祁连县,跟随托勒牧场的运粮队才算找到了家,找到了父母。

相对诺巴而言,老伴儿道科真正体会到了搬迁路上的艰辛。当时只有7岁的道科,跟随父母从海晏县哈勒景出发,前往托勒牧场。在搬迁队伍中,父亲和哥哥赶着羊,母亲牵着马,道科和妹妹骑在马上。

“那时候,骑着马在风雪中走一天,身子都冻僵了。下马,两腿发抖走不了路。晚上住的是帐篷,吃的是大锅饭,就这样48天后才到达托勒牧场。”对搬迁路上的点滴,道科记忆犹新。

有了搬迁牧民做出的牺牲,基地建设顺利开工。广大建设者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克服高原缺氧、水肿等病症和生活物资缺乏、生产设备简陋等条件,按照“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工作要求,以三顶帐篷起家,挖土方、盖厂房、建铁路、修公路,抢时间、争工期,在短短4年时间,建成了 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整个基地占地平方公里,包括20多个工程项目。然而金银滩草原海拔高寒,有效施工时间不长,到年年底,基地建成的工程项目尚未配套,特别是科研急需的诸如中子物理、放射化学试验场等重要工程尚未开工。

为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年12月,中央专委办公室调集建工部、交通部、水电部等13个部门、1.5万人的施工队伍,携带台装备、辆汽车进入金银滩,全面推进施工建设,仅用了13个月的时间,施工队伍完成了包括13万平方米建筑的基建工程和设备安装任务。

至此, 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基本建成,为 颗原子弹的研制提供了必备条件。

基地总占地面积平方公里(建厂初期为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米。基地分甲、乙两区,甲区集生产、科研、政治、经济、文化为一体的主厂区,有18个县处级单位(简称18甲区)。乙区在海晏县城,是干部、职工家属聚居区。基地建筑面积56.4万平方米,其中厂房33.3万平方米;铁路专用线长达38.9公里,与青藏铁路在海晏县火车站接轨;沥青砼路面73公里,与青藏、青新、湟嘉公路连接。

原子弹研制现场

草原大会战

基地基本建成后,从全国各地抽调的大批科研专家、技术工人、干部牧工和人民解放军,怀着“受命于危难之中”的责任感,怀着以身报国的豪情壮志,服从国家需要,不贪图内地优越的生活条件,毫不犹豫地踏上征途,为祖国核事业奔赴风寒高原,参加草原大会战。

许多身居海外的科学家,虽然远离祖国,但他们心中一直装着祖国,急切盼望为祖国建设服务,其中像吴有训、赵忠尧、钱三强、王淦昌、彭桓武等 科学家,像邓稼先、程开甲、陈能宽、郭永怀、周光召、朱光亚等科学家,虽然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卓著成绩,获得荣誉,但他们不忘祖国,心向祖国,当祖国需要时,他们抛弃比较完善的科学研究条件和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冲破重重阻挠,历尽艰辛,相继归来。

正如世界知名实验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对祖国许下“我愿以身许国”的诺言那样,当中国决定自力更生研制核武器时,这位 的科学家改名为王京,投身祖国核事业,隐姓埋名长达18年,用一生心血和生命践行了为祖国许下的誓言。

世界空气动力学大师郭永怀,回国前是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终身教授,但他决意回国。为表明态度,当着所有师生的面,一把火烧掉自己所有科研稿件,并坚定地说道:“母亲虽然很穷,但孩子依然还很挂念,中国是我的祖国,我想走的时候就要走。”年12月,郭永怀在青海基地发现了一组非常重要的数据,连夜赶往北京向中央领导汇报。飞机降落时发生坠毁,当人们寻找到郭永怀遗体时,发现他和警卫员紧紧地抱在一起,装有绝密文件的公文包就夹在两人中间,竟然保存的完好无损。

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的彭桓武,是 位在国外当选院士的中国人。年底,在英国留学9年的彭桓武回到祖国,励精图治,成为新中国核事业的奠基者。

还有人称“娃娃博士”的邓稼先,在我国进行的45次核试验中,他亲自挂帅指挥了32次,创造了世界核武器研究史的奇迹,赢得“两弹元勋”和“福将”的美誉。

从英国爱丁堡大学归来的程开甲教授,在核基地干打垒平房中,默默无闻地生活了近20年,他说:“如果我不回来,生活不可能像现在这么幸福,因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和我的祖国紧紧联系着。”

年9月17日,回国受阻5年之久的 工程物理学家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的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正是他们,用古老的算盘珠子和每秒钟次的手摇计算机,完成了 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

正是他们,用铜锯锯炸药,拿双层铝壶熬炸药,夹层通蒸汽,里层熔炸药,尽管土办法上马,却行之有效,被人喻为:“一把铝壶闹革命”;

正是他们,用一年的时间演算模拟苏联专家留下的数据,在水泥地上、在草稿纸上,还有那台运算一组核弹科研数据需要半年时间的我国首台电子管手摇计算机上,上演了 的“九次计算故事”。

为了尽快研制“争气弹”,在艰难的环境中,广大科技工作者迎难而上,奋发图强,集智攻关,加快研制进程。他们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惊人的速度,不仅研制成功我国 颗原子弹、氢弹和核航弹,而且研制生产出与各种运载工具相配套、具有不同当量的6个型号核武器产品,装备部队,打破了核大国的核垄断,维护了世界和平,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

特别在核科学研究、核材料研制、核工艺成型、核武器延寿等领域取得重大成就,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 人才,成为中华民族挺起脊梁的地方,成为新中国科技自主创新的发源地。

“两弹”研制成功,除了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家、“两弹元勋”做出的贡献外,成千上万的普通建设者、车间工人、牧工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同样功不可没。

我们走访了位于西宁市德令哈路的小区。这里是基地退役后职工安置点,住着厂原交运处副处长杨翠英、原厂二分厂车间主任刘兆民、原厂一分厂车间工人孙希让……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为我们所知,但他们和那些科学家们一样,为共和国国防事业默默无闻奉献一生。

青海原子城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基地功成身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年6月,为了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了撤销国营厂的决定,并按照“适当集中,合理分散”的原则,在全国各地安置了全部职工。同时对基地核设施进行了彻底的无害化特殊处理,经国家验收完全符合有关规定后,整体移交海北州。

年,海北州州府从门源回族自治县搬迁到 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更名为“西海镇”。

年5月15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宣告: 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已完成使命,全面退役。

然而,缘于一首家喻户晓的情歌,西海镇再一次被世人所熟知。“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伴随着西部歌王王洛宾那首脍炙人口的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曾经在地图上一度消失的金银滩,再度迎来四海宾客。

现在的基地旧址,依然保存着昔日的风采,以其特有的历史被世人所敬仰。基地现保存有张爱萍将军题写碑名的“ 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有张爱萍、王淦昌等将军和科学家居住过的黄楼,有当年视为禁中之禁的办公楼、科研楼、科技楼,有当时号称西北地区 的影剧院,有 颗原子弹启运上车的火车站台,有1∶1爆轰模拟冷试验的爆轰试验场,代表核设施处理成就的“亚洲一号坑”,还有分布在基地周围的七个分厂。

年9月2日,基地旧址被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6月25日,基地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10月20日,青海原子城被中宣部命名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 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的退役,为海北州留下了一个完整的可供开发利用的设施,为海北州经济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西海镇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基地旧址是弘扬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是打造新青海精神高地,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鲜活教材。基地退役以来,海北州利用原子城得天独厚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生动传播爱国主义精神,唱响爱国主义旋律,用“两弹”研制的光辉历程启示人,用“两弹一星”精神激发爱国奋斗精神和建功立业斗志,引领投身改革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

原子城纪念馆是“两弹一星”研制历程的浓缩,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集中展现,是屹立在青海高原的一座爱国主义历史丰碑。

原子城纪念馆办公室主任杜文林介绍,自原子城纪念馆建馆以来,先后走访了2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5位两院院士,60余位参与核研制、核试验的老干部老专家及职工子女,挖掘整理奋斗基地的感人事迹,不断丰富“两弹一星”精神的文化内涵。

为了将“两弹一星”精神传承好,原子城纪念馆还在2年组建了“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前往全国2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开展宣讲,编排了话剧《共和国不会忘记》,开发出多个针对学校、党政机关、部队的微党课。

还有年9月揭牌成立的“两弹一星”理想信念教育学院,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以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主线”,采用专题教学、现场教学、影视教学、激情教学、互动教学、体验式教学等丰富多彩的培训方式,讲述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尤其是现场教学方面,学院依托原子城纪念馆和原基地的珍贵分厂遗址,已开发出较为成熟的纪念碑、上星站、一分厂、二分厂、四分厂、爆轰试验场等现场教学点10余处,打造出的“‘两弹一星’精神永放光芒”精品课程于8年2月入选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好课程。

今天,金银滩草原重归宁静,牛羊遍地,牧歌悠扬。金银滩草原的牧民们迎来了富裕和谐文明新生活。

如今,这块曾经孕育了“两弹”的热土再度辉煌无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72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