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白癜风公益惠民活动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content_863288.html
医院开展手术。陶亚荣摄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当我们以今天为终点、以十年前的彼刻为起点,深情地张望海南藏族自治州的牧民新城,坳里城乡,布局整齐,店铺林立;巅上草原,牧草青青,牛羊成群。十年间的跨越发展如同一支离弦之箭,不由得使每一个人一声叹、一声赞,一脸灿烂笑容,一腔肺腑之言。
自年7月中央启动实施对口支援工作以来,一批又一批的江苏援青干部走上高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一大批惠及民生、关乎长远、冠以“江苏”字样的建筑,一个个凝聚江苏人心血的项目落地,一系列涵盖扶贫开发、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社会事业、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计划付诸实施,一个个援青举措为“圣洁海南”的经济建设、群众的幸福安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援建——“援”在民生,“建”在大爱
从三吴大地到三江之源,从江南的小桥流水到烟波浩渺的青海湖畔,这样的空间跨越,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点石成金、百炼成钢,由量变到质变的情感反应。
从习惯精巧雅致的古典园林到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群,从适应“青山隐隐水迢迢”的黛瓦之间到竭尽全力深度挖掘源远流长的藏文化,从十年前11.6万贫困人口的艰巨任务到今日“愚公移山”、持之以恒,由点到面全面清零的强大“裂变”,这样的时间跨越,不再是弹指一挥间的简单表述,而是深情的镌刻下了一个江南省份与一个藏族自治州之间绵延不断的情缘。
位于海拔米的兴海县子科滩镇兴赛公路北侧,是一个由江苏参与援建的易地扶贫搬迁村——安多民俗文化村。全村目前有户共多人,其中有户由江苏为每家出资6万元参与帮扶。年,这个村子已经全部实现了脱贫。
43岁的杨宗泰大叔正开着一辆电动三轮车进家门。这辆三轮车是年他被评为“脱贫光荣户”时村里奖励给他的。杨大叔家的房屋面积有80平方米,屋外还有一个大院子。杨大叔说:“从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山里搬迁到没花一分钱的安多民俗村,真的打心眼里感谢江苏省的援建。”
在贵南县茫曲镇毡匠村,扬州市援建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十分醒目。活动中心宽敞明亮,休闲广场平整开阔,村民们茶余饭后的生活也因为援建而变得多姿多彩。
“原来村里的道路不平整,经常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多亏了援青干部的帮扶,现在村里的道路又宽又平,村民们的房屋也修得崭新。”说起村里的变化,毡匠村党支部书记张全令话语里满是感谢。在定点帮扶中,扬州市援青干部对毡匠村实施了村级环境综合整治,不仅改变了当地村容村貌,还通过帮扶指导让毡匠村从落后村转变为先进村,极大地改善了村民们的生活环境。
十年来,江苏省在海南州共安排援建资金达26.5亿元,累计落实江苏援建项目个,援建项目涵盖海南州城乡建设、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各个方面,医院、海南州民族体育场、共和县城北新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兴海县深度贫困地区贫困户住房建设、医院、贵德县江苏大道等一大批发展急需的项目得以付诸实施。切实解决了海南州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面貌。
一个个援建项目、一笔笔援建资金、一条条产业发展路……在江苏与海南的援建篇章中,不仅有“授人以渔”的“造血”探索,更有“扶上马,送一程”的“输血”担当。
人才援建——“援”在智力,“建”在持续
今年6月22日上午,来自海南州的三个患先心病的小朋友在南京接受爱心手术治疗。作为“心佑工程”的帮扶对象,三个孩子将免费接受治疗。
针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江苏援青前方指挥部联合江苏省卫生健康委、海南州卫生健康委,实施精准健康扶贫战略,聚焦高原发病率高、对家庭影响大的疾病,将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救治作为健康扶贫的重要突破口,医院、南京医院组织开展了“心佑工程”公益活动。十年来,江苏援青医生累计为海南州群众完成手术余例、门诊余人次,开展学术讲座近百场,建立规范标准17项,引进新技术17项,师带徒23名,医院诊疗规范化建设和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十年来,江苏省特别把人才培养和教育作为关键举措,不断探索新路子、强化新举措、搭建新平台,极大地促进了海南州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进步。把智力支援作为援青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特色品牌”,期间累计投入资金余万元,累计举办各类培训余期,培训各类人员1.54万人次。
开展多形式“柔性引才”。江苏赴海南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累计超过人次。“江苏名师、名医进海南”计划实施以来,37批多名江苏特级、高级教师走进海南开展短期支教、教学辅导等工作,27批多名江苏医疗专家海南义诊病患多例。引入南通优质教育资源,支持贵德县成立16个“名师工作室”,深入开展立足海南州的本土教研。
搭建智力支持平台。88家江苏中小学及幼教集团、27家江苏优质医疗单位与海南州各级学校、医院结对共建。建立江苏本科高校定向招收培养海南州学生平台,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师范大学、扬州大学等9所江苏本科高校安排定向海南州招生计划72名。积极引入江苏优质规划设计资源和专业人才,帮助海南州编制各类城乡规划20余个。
探索职业教育发展新路。江苏6所高职院校突破对口单招机制,安排学前教育、护理、会计、电子商务等地方紧缺专业,累计对口招收海南州地方中职学生名,实施三年免费教育,累计减免学费约万元,同时建立%推荐就业机制,积极探索以发展职业教育、提升职业技能消除贫困代际传递的脱贫新路。推进异地办学机制,援受双方通过加大合作共赢力度,使越来越多的投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与自治州加速结合,有力地提升了自治州改革发展的能力。
真情援建——“援”在相互,“建”在发展
何为援建?当一片仁心倾注于这片热土,真情在援建者与受援者之间酝酿传递,十年的时间,对援助者而言,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担当和灵魂洗礼;对受援方来说,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成长和能力再造。
“当我写下这份申请书时,我的心情是激动的。留!留在祖国大西北的青海湖畔,留到第一批学生进入高考的时候。”这是来自江苏的援青教师王静在援青工作即将结束时,写下的一封援青延期申请书。几百字的申请书,字里行间包含着这位援青干部对于海南的深情。
海南州第四民族高级中学位于海南州兴海县,有名在校学生,但在编教师只有28名,江苏支教老师有8名。这8名江苏老师都是徐州市县的教学骨干,其中年龄最大的47岁,最小的38岁。来到青海前,他们大多数人刚刚带完届高三毕业生。目前,8名支教老师每周平均课时均超过15节,部分老师还跨年级、跨学科进行教学。
克服高寒缺氧的环境,克服远离故土亲人的不适,克服生活、文化、语言上的差异,很多像王静一样的援青干部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把自己当做了海南的一分子,从最需要的地方着眼,从最困难的地方入手,一笔笔援建资金、一个个援建项目、一家家帮扶企业,以十倍、百倍的付出,诠释援青工作的意义。
为了实现从“输血”功能到“造血”功能的转变,给当地真正留下一支宝贵的技术人才力量,江苏省援青干部们在充分发挥自己技术特长的同时,在日常工作中注重“传帮带”,牺牲休息时间为当地技术人员免费授课,帮助他们快速成长。正如江苏省委副书记、省长吴政隆所说:“江苏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高度重视对口帮扶工作,在工作中突出一个‘真’字——既真心实意,更真抓实干,还投入真金白银。”
来海南为了什么?到海南干了什么?在海南怎么干的?这是援青干部常常思考的三个问题。在援建“圣洁海南”的激情岁月中,在这三个问题的鞭策下,所有的援青干部得到锻炼成长,收获成功果实,也实现人生价值。
如今,脱贫攻坚战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对江苏的对口帮扶工作也提出新的课题。“青海全省脱贫摘帽,不是我们工作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实现两省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携手进入高水平小康社会,是我们不渝的初心。”这是江苏援青干部的共同心声。江苏对口帮扶支援青海,凝结的深厚帮扶情谊永续传承。
苏青十年,是富有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特色的十年,极大地推动了海南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海南州各族人民心中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更是将援建的大爱凝聚成一种强大的正能量,在推进“一优两高”战略,同步迈进小康生活的伟大征程上铿锵前行的步伐。
作者:洪玉杰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