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黄河边的一个镇子,曾被两县共同管辖,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的碛口镇,位列山西省十大古镇之一,并且还是第八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所以能够有着这样的殊荣,是因为它在清代乾隆年间兴起之后的多年里,一直是山西西部的交通、商贸、军事重镇。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碛口镇

据民国《临县志》商业纪略记载:

碛口,为县南门户,东北接县川,东南达离石,西南通陕甘,西北连河套,水陆交通颇称繁盛。

而疆域中“西南孔道”则记载:

碛口镇为水陆通衢,沿河渡口往来必取道于此境,河防必以碛口为要点。

以上这是大家都知道的碛口镇历史,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个镇在一段时间里是归属临县和离石县(清朝时称永宁州)共同管辖,甚至还差一点成为一个县级政区。

民國六年(年)《临县志》临县全图

那么碛口镇是什么时间、为什么会由两个县共同管辖呢?

这事在当地官方文献上并无记载,据《临县志》记载:“四至纯是临地,未谂何时,镇市之中有离石辖地……”,大意是原本纯是临县之地,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碛口镇市里却有了离石的辖地。

以上是官方口径,但是在民间,却有一段为何在碛口有了离县辖地的故事。

相传,在清朝某年,临县一知县因公外出,路经县东北界三四十里的几个村庄,传令让村民来“拉牵”,不料那几个村庄的人民,却不给他拉,并且说:“我们是州(即永宁州)民,为什么给县官拉牵?”,这个知县感觉受到很大的侮辱,时刻怀恨在心,想着报复。后来,他的红笔师爷给他出了个办法,就是把那几个村庄调到临县来。于是费了很多周折,才办成这事。不过同时,县境西南角的大同碛口的一部分,却划归永宁州管辖,相当于是一种交换,这就是在临县的碛口镇也有离石之地的缘故。

民國六年(年)《临县志》临县全图局部,显示碛口镇被两县共管的局面

当然这仅仅是传说而已,不过想来应该是经济、交通方面的原因,才如此设置。

碛口在咸丰初曾移汾州府通判驻扎,府通判品级为正六品,这个级别要高于正七品的知县。在民国时期两县还分别在这里设置了“县佐”。碛口在民国时期属临县第三区和离石县第四区,各设区公所于此。而在那之前的行政设置,据《临县志》记载:“咸丰初,移汾州府通判驻焉……光绪三十三年,移通判于东胜厅,复设临县巡检;民国裁巡检,设县佐,民国七年十一月,撤县佐,改设区长,离石也设区于此。”

民国《县佐官制》规定:

凡一县的辖境过广,且县公署权力难以周及者,县知事陈明情况,由省长陈述理由,咨陈内务部,呈经大总统核定,设立县佐。县佐由省长委任,承知县之命,掌理巡檄、弹压及其他勘实、捕蝗、催科、堤防水利,以及县知事委托的其他各项事务,县佐驻扎之地为该县要津的地方,不得与县知事同城。

由此可见县佐的权力和县知事已经基本没有差别,所以县佐所辖区域又被称为“分县”。在民国后期,很多“分县”还转变成了正式的县级政区。

民國六年(年)《临县志》临县全图上的碛口镇详图

清朝有正六品的通判驻扎,民国为“分县”,那时的碛口镇政治基础其实已足够设立一个新的县份了。不但如此,民间的有识之士也在展望碛口镇未来时,提出了设立“碛口县”的设想。

比如在民国十八年(年)就有一篇《山西碛口镇调查》的文章,就谈到:

虽然附近碛口的人从不分临、离畛域,虽然这南北七八十里,向东三四十里的社会风俗道德和思想完全相同,然因分治关系,终是无望。不过我还是有一点希望,如果将来能够把南北七八十里、向东三四十里的这块区域,设立成碛口县,则一切事业自易办理了。

在碛口南北七八十里、向东三四十里的区域里,社会风俗都是一致的,如果碛口想要有更好的发展,就这样分治下去没有希望了,不过如果把这块区域划分出来成立一个“碛口县”,那么一切事业都容易办成了。

上个世纪七年代左右地衅上的碛口镇,以及旁边的大同碛

不过由于日军侵华等形势影响,设立“碛口县”只能成为梦想。不过碛口也曾做过一段“碛口市”,但这个“市”并不像今天一样是带有一定行政级别的区划,比如直辖市、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等等,而是民国参考清末自治运动的旧制,把一些县治所在地的城厢,以及村庄屯集人口在5万以上的镇,称为“市”。可以说当时的“碛口市”算得上是一个“镇级市”。

年9月,日军占领了临县三交镇,临县分为临县与临南县,离石分为离石县与离东县,而离石县划为4区1市,其中1市就是“碛口市”,由此也意味着碛口结束了离、临两县共管的局面,年1月,临县、临南县合并为临县;离石、离东县合并为离石,离石县将碛口市划归临县,最终成为今天的碛口镇。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9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