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雷锋精神之花盛开在青海高原大地

甘肃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wzdushi.com/xinwenkx/7082.html

青海新闻网·青海新闻客户端讯三月的高原,春雪消融,微风徐徐,万物复苏。在青海高原大地上,闪耀着一批雷锋精神的践行者。雷锋精神如同蒲公英一样,吹到哪里就在那里扎根、开花、结果。一个先进典型,就是一个道德标杆;一种社会风尚,就是一种价值取向。雷锋精神感动着一代代人,激励着一代代人。近日,记者走近五位学雷锋标兵,倾听他们讲述那经久不衰的雷锋精神。让我们一起铭记并践行雷锋精神,在雷锋精神的温暖下继续温暖他人、温暖社会。

跟着雷锋的“脚步”到西部

“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无私高尚的雷锋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学习雷锋精神,追随雷锋精神,奉献社会,帮助他人,夏勇也是其中一个。

年,夏勇考上了青海民族大学的研究生,从老家河南来到了青海。之所以选择青海,是因为夏勇在大学期间,共青团中央“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激发了他服务西部的激情。年8月,他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从来到西部,来到青海,夏勇就以弘扬雷锋精神为动力,下定决心扎根西部,扎根基层。不管是岗位上还是生活中,5年来,夏勇积极参加各种志愿活动,多次前往西宁特殊教育学校、西宁市阳光小学等学校参加志愿服务;利用团省委组织的“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在每年的“3·5学雷锋纪念日”“端午节”“重阳节”“12·5国际志愿者日”等特殊节点,前往西宁市中心广场、城中区敬老院、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等地践行志愿服务;在本职工作中,经常下乡入户为困难群众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

夏勇一直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从不求回报。一次次志愿服务,也给夏勇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回忆。

年7月,夏勇一行来到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多哇乡尖得学校,给孩子们带了一些生活用品、玩具、文具等等,并且为孩子们举办了一场趣味运动会。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夏勇真诚地说:“我们就是想通过一次运动会让他们体验新鲜的事物,给他们带去快乐和温暖,让他们通过体育运动培养团结、协作、竞争的精神,感受外界对于他们的关怀。”

回到西宁后,夏勇依然牵挂着那些牧区的孩子,他希望能把孩子们接到西宁来看一看,体验一下城市生活,他主动联系了尖得学校,经过学校和家长的协商,使孩子们梦想成真。当时夏勇负责照顾的一个藏族小女孩拉毛来到了西宁,夏勇带着小拉毛逛了博物馆、科技馆,带她逛街买东西,让她度过了愉快的两天。

“每次做志愿服务帮助他人,我都觉得特别心安。今后我会继续参加志愿活动,帮助更多的人,将雷锋精神传扬下去。”夏勇郑重地说。

金银滩草原上的好“曼巴”

在美丽的青海湖畔、浪漫的金银滩草原,有一位跟这个地方一样美好的人,他被牧民们亲切地称为“阿克曼巴”(意为医生大叔)。从一名基层乡镇卫生院的医生,医院藏医科负责人、副院长,再到医院的副院长、院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凭着自己一心为患者的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点燃了许许多多人的生命希望,他就是青海省医院院长仁青。

每一位从医者都知道,医生的特殊性不仅在于要有高超的技术和工作责任感,而且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一颗真诚的爱心。

今年53岁的“阿克曼巴”,医院院长院务工作很繁忙,但他坚持每天到门诊坐诊,还经常抽出时间到偏远农牧区巡诊义诊,30多年来接诊患者累计超过40万人次。

医院有张床位,但慕名而来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不仅使床位紧张,而且日门诊量最多时达到近千人次。

三十多年,仁青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在藏医学领域独树一帜,成为海北藏医学的领军人物。

三十多年来,他的双脚踏遍了海北草原的角角落落,只要人民群众需要他,他都会出现,辛勤的汗水和心血换来了牧民群众的健康和赞许。

仁青给自己立了个规矩:不开大处方,不做不必要的检查,能在门诊完成的诊治,决不留病人住院,能一次解决的问题,决不让病人跑两次。“我们这里的老百姓都不容易,如果把仅有的钱都拿来看病了,还怎么生活,能为他们节省不必要的开支是我的责任。”他一心为民,情系百姓。

在医院里,仁青每天忙到顾不上吃饭,不停穿梭于门诊办公室、针灸治疗室、放血治疗室间,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再去看看这个病人”。作为医生,他忠职尽责,作为院长,他严于律己,热心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关爱他人,对待患者、职工及家属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每当听到病人一声声道谢,看到病人赠送的一面面锦旗,就觉得自己付出的一切都值得。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以物质馈赠的,而医生这种救死扶伤的职业,馈赠给人们的是重新获得健康和生命的机会,我一生都为之感到自豪和无尚光荣。”仁青骄傲地说。

作为一名医生,仁青数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辛勤耕耘,用医者仁心的大爱、悬壶济世的情怀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如果说在仁青身上有什么样的雷锋精神,也许就是在平凡工作中不求回报的奉献与付出。

做坚守岗位的“发光螺丝钉”

“我不干谁干,值班就是站岗。解放军守着国家安全,我们守着气象变化。”这是就职于青海省气象局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的东元祯常说的一句话。作为90后气象人,东元祯在工作中没有半点推脱和抱怨,工作在哪里,哪里就会看到他的身影,他用实际行动让雷锋精神在岗位上熠熠生辉。

东元祯工作的部门比较特殊,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也称为瓦里关站,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WMO/GAW)的31个全球大气本底观测站之一,也是目前欧亚大陆腹地唯一的大陆型全球本底站,具有重要的国际地位。东元祯所在的站点远离城市、工厂,地处大气环境高度清洁地区——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瓦里关山顶,海拔米。

记录观测数据、维护仪器、采样气体,2人一组,一次上站点值班就是10天,是东元祯日常工作的状态。这样的工作简单枯燥,又需要检测人员有过硬的观测技术和耐力。高海拔加上探测环境敏感,站上禁止任何形式的明火炊事,有时候为了保证观测数据的连续性,常常因为仪器维护一整天就吃一顿泡面。

“我热爱我的工作,只要工作需要,我就去做,没什么可抱怨的。”东元祯真诚地说。

由于瓦里关站在国际气象领域内地位突出,所以使用的观测仪器和观测方法均是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这就需要观测员有极高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应对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台站与日俱增的观测领域。

去年年初,站上的一台观测仪器出了故障,相关公司修了大半年都没有修好,东元祯十分着急,这期间他认真钻研仪器的使用和维护方法,8月份,他主动要求带着仪器去北京找专业的工程师修理,到了北京,他认真跟着工程师学习、讨论,修好了仪器。东元祯在工作的四年多的时间里通过自身努力,熟练掌握了各项仪器使用及维护方法,保障了台站的正常运行。

东元祯始终以雷锋为榜样,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在本职岗位上,不计名利,埋头苦干,做一颗闪闪发光的“螺丝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是他工作的动力;严格守纪,规范操作,是他爱岗敬业、作风过硬的具体体现。他以准确、及时、高效、创新、担当的气象职业精神,恪守着自己的行为规范。

温暖社区群众的“小棉袄”

年7月,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新源镇城东社区来了一位年轻的藏族小伙子,八年后,他成为了这里的党支部书记兼主任。

如今29岁的索南南加,没有辜负时光,更没有辜负群众,工作八年来没休过一次假,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把真情留给百姓,通过一次次串门走访社区居民、关心社区党员,默默地把雷锋精神传播到社区。

在社区认识他的群众都亲切地叫他“小索南”,接受过他帮助的人都会说:“我们这有个‘小棉袄’,跟他说事就是放心,啥问题到他那都能解决。”

索南南加所在的社区是一个典型的人口众多且以牧区和外来人员为主的社区,从他来到这里工作的那一天起,不管周末及节假日,只要居民家中有困难,他都竭尽所能地帮助解决,让群众满意。如果说开始是因为工作的热情,往后工作的日子,便是他初心不改对自己的承诺——“作为一名党员,要做雷锋精神的传播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他简直就是一个‘工作狂’,和他在一起的时间长了,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工作效率,现在想闲都闲不来,不做工作心里直发慌。”和索南南加搭档过的同事这么评价他。

索南南加把全部的身心都投入到社区工作中,努力将自己与社区群众融为一体,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年刚上班时他在入户走访时了解到,敬老院内有多名五保户生活起居得不到妥善照顾。为了让他们安度晚年,他主动帮助敬老院,坚持为敬老院老人买米买面、买水果等,陪他们聊天谈心。

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其他社区工作人员也义务参与进来,每周五到敬老院帮助老人们包饺子、打扫卫生、洗衣服,老人们常说“生儿育女,不如社区小索南”。

小索南,家庭生活条件一般,但得知谁家经济有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他帮助的人和做的好事不计其数,可当有人问他帮助过多少人时,他或是沉默不语或是以“不记得了”作答,他就是这样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小索南朴实得令人可敬,朴实得憨厚实在,他朴实无华的内心,更多的是一份对信念的执着和一种锲而不舍、奋发图强的精神。

“有事找张姐!”

干练的短发,挺拔的身姿,热情大方的性格,脸上总是挂着温暖的笑容,她就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公安局大武派出所的指导员张生惠。同事眼中的“张妈”,小区群众眼中的“物业”,大家眼中践行雷锋精神的典范。

张生惠在23年的从警生涯中,以雷锋同志为榜样,自觉践行雷锋精神,在岗位上尽职尽责,积极进取,对待同事热情体贴。在工作中她把刚入职的民警当作学生,认真教导,传授公安工作方面的知识,有问必答;在生活中她把年轻的民警当作孩子,真切关心每位年轻民警的身心健康,在工作之余经常同民警聊天谈话,从家庭和生活方面了解民警心中的困惑,并帮助解决问题,被年轻民警亲切称为“张妈”。并且,她还将学习雷锋精神贯彻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年6月,张生惠搬到了大武派出所旁边的公安小区,小区共入住40多户人家,并且大多是当地牧民,不会汉语,小区又没有物业,大家有事或交费都不知道怎么办,生活十分不便。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张生惠毫不犹豫地担负起小区物业管理的职责,建立了小区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24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