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青海日报
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倪晓颖郭靓
前不久,影片《我的青海》在全国各大影院公映,获得很高的收视率和强烈反响。影片生动反映了援青干部在我省的切身工作感悟和“一次青海行一生青海情”的感人情怀,全面展现了对口援青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塑造了丰满、感人的援青干部群像。让无数人进一步了解了青海,也了解了这些把汗水洒在高原大地上的勇者。
携手并肩,积跬步至千里。年7月,来自34个中央和国家机关、17家央企和6个东部省市的第四批名援青干部人才,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从祖国四面八方奔赴大美青海,接续推进对口援青重大战略,用真金白银、真情实意、真抓实干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和活力。援青工作聚焦医疗、教育等领域,以“组团式”援青为牵引,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拓展工作领域、提供优质服务,使我省各族群众获得累累实惠。
“光明行”提升牧民群众幸福感。久治县委宣传部供图
“组团”援建,“输血”“造血”齐头并进
“上海曼巴(藏语,意为医生)!帮帮我!”
年7月,果医院,一名外科医生拿着手术患者的心电图,急匆匆找到上海第四批援青干部、心内科医生邱筱炜。仔细一问才得知,医院还没有出具心电图报告的专业力量,基本的心电图检查全凭机器“自动”报告,准确率无法得到保证,严重影响各科室,尤其是外科、麻醉科等日常工作。
这件事情深深触动了上海援青医生。此后,在通过“软硬兼施”“智慧赋能”帮助提升当地医疗水平的同时,他们格外重视智力帮扶,注重医疗人才培养工作,力争为果洛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帮助协作地区打造一支留得住、能战斗、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援青各团队先后选派挂职干部、专业技术人才,大力实施“组团式”医教帮扶,不断提升了当地的教育、医疗水平。
三年来,全省累计各支援团队共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个,填补各州空白项。“组团式”医院门诊量、住院量、手术量平均比年增长30%以上,全部完成远程医疗会诊系统建设,累计开展远程会诊余例、远程培训余次,组建专科联盟28个。组织援派省市专家集中开展先心病、青光眼、包虫病等专项义诊筛查次,常态化开展巡诊次,惠及13.5万名群众。
国家卫健委援青干部积极对接在我省建设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项目,获得中央支持资金5亿元。北京团队协调专家指导完成玉医院设计方案,推进结核、肝炎等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上海医院规划设计建设河湟新院区,助推“高原中医”高质量发展;浙江团队支持海西蒙古医院启动三甲创建,呼吸内科已成为省级重点专科建设学科;山东团队推动建立海北藏医院,创建鲁青肺癌诊疗中心等7家诊疗中心,探索形成“支持特色科室——建设诊疗中心——医院”的梯子形医疗援青模式……
三年来,用于学校建设、设施改善、远程教育等方面的资金超过10.6亿元,异地办班招生人数人(省外人)。
公安部援青干部协调引进资金余万元,助力称多县改善乡镇教育设施;天津团队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时开办3个“天津班”,中高考科目全部由28名援青教师授课;江苏团队巩固异地办班品牌,近几年江宁高中海南班高考本科上线率均在97%以上;山东团队创新开展“医教协同”,聘任援青医疗专家为海北州职校客座教授,打通医教人才互通共享渠道;中石化援青干部对接中石化女子春蕾班,为泽库县引进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资源;中铝集团援青干部协调为海晏县捐赠近千套全铝课桌椅,改善教学设施……
“组团式”“院包科”“青海班”“互挂互派”……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办法,让越来越多的青海各族干部群众享受到了省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教育教学方法、医疗技术,也让人才交流成为苏青两省之间沟通协调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三年的时间,全省医疗、教育领域实现组团32个,团队数量、人员结构、运行机制等都显著提升,“组团式”援青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江苏援青项目、鲁沙尔民族手工艺品加工产业基地。资料图片
柔性引才,全面构建智力支援新体系
年7月,山东省重点援青医院在海北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正式启用。医院依托山东中医院优质眼科医疗资源,为当地打造了一个带不走的优质医疗团队,全面提升海北州眼科诊疗水平。医院建立以来,已收治患者人次,实施手术台次,得到了当地群众的广泛认可。
对口援青和东西部协作各支援方争当智力援青的“先行者”,努力实现人才智力帮扶向搭平台、汇资源、带队伍、强基础转变。
与此同时,我省全面制定落实《青海省“人才+项目”支持服务办法》,明确柔性人才在青各项待遇保障,支持各市州(单位)借助援青平台,从援青省市柔性引进各方面专业技术人才人。
其中,与北京市委组织部签订《深化拓展“京青专家服务活动”协议》,连续举办“京青专家行”活动;天津、浙江团队加大柔性人才援青力度,推动受援学校从高中向初中、幼儿园延伸,医院医院拓展;上海团队医院董家鸿院士团队,以远程会诊、远程培训等方医院技术水平提升,医院初评;江苏团队以海南藏族自治州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等工作为牵引,探索柔性人才“小组团”援青方式;山东团队每年组织名专家、名优秀医疗和教育人才进青开展短期帮扶。
在江苏专业技术人才的大力支援下,湟源高级中学在届高考中一本上线人,本科上线人,远超历史最高纪录;南京支医人才为西宁市两县一区累计接诊人,抢救危重病人共59人,填补了一些手术空白;上海援青团队打造西宁果洛中学教育发展基地,构建“上海—西宁—果洛”三级渐进式教师培训体系……
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共从援青省市柔性引进各方面专业技术人才人。
一项项智力帮扶在高原大地结出硕果,为青海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人民享受高品质生活提供了实打实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乌兰县幼儿园里的同学们学习“安吉游戏”课程,该课程是对口援建中从安吉县凤凰山幼儿园引进的特色课程。青海日报融媒体记者苏烽摄
突出特色,打造教育援青升级版
年开始,“校长+教务主任+骨干教师”组成的援青教师“小组团”模式,落实到海北州80%初高中学校,实现了教学、管理“两翼齐飞”,科学设计、组织落实“双管齐下”,教学、教研“双拳出击”。
针对海北州支教力量分散、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山东援青团队开始将目光从学生转向当地教师,量身打造了新的援助模式。
同时,立足群众所盼,着眼长远发展,通过“大巡诊、强专科、智慧化”让医疗援助再升级。投入万元,实施海北州智慧健康信息化工程,建设集“一个中心、四大平台、五大应用”于一体的云健康服务体系和远程智慧诊疗系统,推动全州医疗健康数据实现州、县、乡、村四级实时互联互通、与山东省级健康医疗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医院之间互联互通。
上海团队以战略思维投入基础教育。开展了“沪果育苗”行动,加强寄宿制幼儿园等学前教育能力建设。加强信息化技术运用、购买服务、远程教育、引进专家、跟岗培训、影子校长等多种举措,加强师资能力建设。深化打造了西宁果洛中学教育发展基地,辐射培养更多的当地教师,形成满足当地需求的教育人才梯队。
同时,深入推进果洛州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和各县医共体建设,医院医院设立相关工作室,通过定向人才培养等方式,培养出一批本土医疗复合人才。并首次实现远程超声诊断系统互联对接,上海医生通过5G+互联网手段,实现了远端治疗、精确制导。
浙江团队持续推动深化交流合作,协调浙江省及各地市93所学校、31家医院与海西州内的所学校、13家医院建立全面结对关系,实现全覆盖。
针对海南州高中学生基础特别是理科基础比较薄弱的实际,江苏团队投入资金30万元并募集社会力量支持,编制贴合海南州教学实际的教学导案,目标是从高一到高三每一门课每一学期都有一本规范的教育导案,并逐步在全州高中推广。
……
用“放大镜”精准捕捉帮扶协作点,以“显微镜”精准诊断需求对接点,拿“望远镜”精准瞄向持续发力点,坚持关照“所需”、力尽“所能”,各援青团队以强化两地双方务实交流合作为牵引,积极推动医疗、教育领域对口支援项目实现了新突破。
援青之约,成果丰硕。从缺医少药到逐步享有较好的医疗资源,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行走在青海大地,随处可见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幅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民生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