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树地震十年来青海省防震减灾工作进展

中国日报4月14日电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了7.1级强烈地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玉树人民自强不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玉树速度”“玉树奇迹”。玉树地震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中国地震局的领导支持下,我省防震减灾事业快速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地震安全保障,妥善应对了包括门源6.4级、杂多6.2级、称多5.3级、玛多5.2级、囊谦5.2级、祁连5.2级、乌兰5.1级、治多5.1级、茫崖5.0级地震在内的省内多次5级以上地震。年1月21日门源6.4级地震,实现了房屋零倒塌、人员零死亡,这是对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的最好检验。

一、全省防震减灾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一是成立各级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省、市(州)、县各级人民政府均建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省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副省长担任,全省40个委办厅局为省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地震局。二是健全各级防震减灾工作机构,成立省、市(州)、县三级地震机构。全省8个市(州)均设有地震局,全省45个县(市、区)中有39个设有地震机构,目前市(州)县正在进行防震减灾机构改革。各级地震工作机构推动全省防震减灾工作层层落地、取得实效。三是强化防震减灾工作部署,压实防震减灾工作责任。每年年初召开省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全年防震减灾工作。省政府办公厅每年年初印发进一步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实施了市(州)防震减灾责任目标考核,有效提升了省、市(州)、县防震减灾工作的整体能力。四是发挥双重管理体制优势,推动局省合作。年2月,中国地震局和青海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同加强青海省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合作协议》,对全面提升我省防震减灾综合能力发挥重要作用。五是充分利用地震行业资源,开展防震减灾合作共建。年起,我省与江苏省开始了新一轮省级、市(州)级地震部门结对共建工作,山东省地震局也于同年开启援建海北州防震减灾工作。通过合作共建,我省防震减灾工作短板得到进一步补齐。六是制定实施重大规划,统领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青海省“十二五”防震减灾规划被省政府确定为“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青海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纳入青海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青海省“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通过规划的深入实施,我省防震减灾事业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二、防震减灾法治建设进一步规范

一是防震减灾法律体系不断完善,防震减灾工作有法可依。全省各级地震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年12月1日《青海省防震减灾条例》正式施行,这是首部将防震减灾工作的根本宗旨全面落实在法律条文的地方性法规。此外,还制修订了《青海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青海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管理办法》《西宁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依法规范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工作。二是成立防震减灾执法检查机构,开展经常性防震减灾执法检查。年成立了省级防震减灾行政执法监察总队和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各市(州)地震机构也建立了相应的防震减灾执法队伍,每年根据“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开展防震减灾执法检查活动。通过执法检查,各地落实防震减灾法定职责更加到位。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落实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年底省地震局正式入驻省人民政府行政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截至目前共受理行政许可事项余项。年省政府第4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地震部门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共有权力事项37项、责任事项37项。规范全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将地震风险区划、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和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强制性评估以及抗震设防要求监管融入我省“放管服”改革。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规范行政审批,防震减灾服务事项更加明确、管理方式更为合理。

三、地震监测预测预警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持续深化监测预报改革。出台了震情会商机制改革方案、推进市州地震局和台站地震分析预报工作实施意见、青海省地震监测预报业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在全省范围建立了省、市(州)地震部门和台站紧密结合的震情跟踪工作机制。强化年度全国和青海省地震重点危险区震情监视跟踪管理、重大震情评估通报管理、地震预测意见管理等,监测预报工作进一步规范。二是不断提升地震监测能力。组织实施了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项目青海子项目、中国地震背景场探测项目青海子项目、青藏高原监测能力提升项目、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青海子项目,优化观测台网布局,填补空白监测区域,已初步建成多学科相结合、定点观测与流动观测相结合、区域台网和专用台网相结合的地震监测体系。地震观测全面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地震监测台网密度不断加大、布局更加合理、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地震信息网络实现了省市(州)县台站全覆盖。截至目前,建成数字测震台站(阵)53个、数字强震动台站55个,GNSS观测站15个,各类地球物理观测24个台站点套观测仪器,宏观观测点59个,各类监测站点达余个。全省地震监测能力由原来的4.0级提升为3.0级,其中西宁市及周边地区由原来的2.5级提升为1.5级,格尔木市及周边地区由2.5级提升为2.0级。全省地震监测质量明显提高,实现站点无人化、智能化观测模式,在全国评比中进入前三名的测项数连续稳步增长,从年的3项增长到年的17项。地震速报的时效性、可靠性不断提升,正式速报时间由原来20余分钟提升到8分钟左右,速报产品更加丰富,从早期提供的地震三要素,到如今提供主震基本参数、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仪器烈度等20余项服务产品,有力的支撑了地震应急响应。三是稳步推进地震预报业务体系。深化震情会商机制改革,确立了长中短临渐进式预报工作体制,建立健全了震情跟踪和会商制度体系,完善了赋有地域特点、不同时空尺度的地震预测指标体系,丰富了年度危险区判定短临预测和地震序列类型判定技术方法,构建了区域强震孕育发生理论与模型,逐步开启了数值物理预报探索。省地震局震情年度会商报告连续8年获得全国同类局评比前二名,其中7年获得第一名。较大地震基本落入年度划定的地震重点危险区,对显著地震事件震后趋势作出较为准确的判断,及时有效的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四是加快建立地震预警系统。加快实施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青海子项目,构建青海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观测网络,新建个台站。项目建成后,在一定范围和区域内将提供秒级有效预警服务、分钟级烈度速报服务,切实提升我省地震预警能力和烈度速报能力。

四、防范地震灾害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是积极服务玉树灾后恢复重建。省地震局会同玉树藏族自治州地震局始终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作为防震减灾工作的重点,加强对玉树灾害恢复重建重点建设项目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积极为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抗震设防技术服务,特别是对46项灾后重建重大项目开展了地震安全性评价。二是强化震灾风险研究,开展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小区划。完成了国家地震社会服务工程项目青海子项目建设,提高全社会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与响应能力。深入开展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宣贯工作,彻底消除不设防地区。开展了德令哈活断层探测与危险性评价和德令哈、格尔木、天峻、都兰、乌兰、大柴旦、茫崖等城镇地震小区划,推进玛沁县城市活断层探测前期可研。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小区划的实施,有助于政府合理进行城市规划与建设、土地综合利用、重大工程选址。三是摸清风险底数,开展危房排查和灾害风险调查。推进我省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制定青海省地震灾害风险普查初步试点工作方案(海西州)并申报中国地震局-年项目储备。加大了对学校、医院、大中型水库、道路、输配电线路、电信基站、油气管线、油库等重点部位和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力度。通过调查排查,有利于因地制宜采取区别化的抗震设防措施并为地震灾害风险防治提供基础依据。四是强化抗震设防监管,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全省8个市(州)均出台了将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和重大建设项目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管理规定,全省建筑物构筑物设防水平逐步提高。深化安评改革,调整了地震安全性评价组织方式,重新明确需要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项目范围。年至年共计开展约余个项目的地震安评工作。通过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为重大建设工程的规划选址和抗震设计提供科学的抗震设防依据。五是减隔震技术在青海省防震减灾技术中心应用,在省内尚属首次。六是统筹加快城镇与农村牧区地震安全协调发展,提升农村抗震设防水平,组织举办多期农村工匠培训,重点加强了农村建筑行业的砌筑工、木工和瓦工的技术培训。七是发挥带头作用,开展示范创建工作。联合省教育厅、省科协等单位开展全省防震减灾示范创建工作,自年示范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共认定青海省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示范学校98所,青海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区(乡镇、企业、军营)45个。除此之外,还推进格尔木市和玉树市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年格尔木市防震减灾示范城市通过省级验收,成为全省第一个防震减灾示范城市。通过示范创建活动,推动了各有关部门和行业落实防震减灾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地震应急管理进一步规范

一是完善预案体系。全省共编制省级地震应急预案1件,市(州)级地震应急预案8件,县级地震应急预案46件。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省内大型企业、重点部位及人员密集场所也制定了专项应对方案,基本实现了预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应急预案的编制为有序开展地震应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已建成省级地震应急救援队2支,市(州)级地震应急救援队9支,县级地震应急救援队19支。全省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社区志愿者队伍、农牧区志愿者队伍总数达支人。初步形成了综合应急救援队、行业救援队、志愿者队伍三位一体的地震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支撑。三是加强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截止到年12月31日,全省共建设各级各类应急避难场所5个。四是开展常态化应急演练。每年组织各级别、多形式、分层次的应急演练余次,省消防、卫生、电力、电信等行业每年都组织开展行业应急演练,全省各中小学幼儿园定期疏散演练已成常态,创造性地在寺院僧侣中开展了地震紧急疏散演练。通过地震应急演练,人民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五是自年起连续多年持续开展了年度地震重点危险区风险评估与对策研究,向各级政府提供对策建议。六是强化应急联动工作机制。与解放军、武警、消防、矿山、卫生等专业救援队建立了地震应急救援力量联动机制。强化西北地震应急救援区域协作联动机制和省级地震应急救援力量协调工作机制。与省应急厅签署了“地震灾害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备忘录”。应急联动工作机制使得地震应急救援工作形成合力,提高了应急救援工作效率。七是强化应急督导检查。每年组织省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组对全省各市(州)地震应急准备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实现地震应急准备工作督导检查全覆盖,并将督导检查情况向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进行汇报。通过督导检查,进一步落实了属地地震应急准备工作责任。八是有力有序有效应对地震事件。每年启动应急响应10余次,妥善应对了包括玉树7.1级、门源6.4级、杂多6.2级地震在内的省内多次地震,并向省委省政府提交震情形势分析与对策建议报告。同时,还派现场工作队参与了四川芦山7.0级、四川九寨沟7.0级、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等多次省外地震现场工作。

六、防震减灾科技成果进一步涌现

一是地震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制定出台了地震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开展科技创新团队评审,着力构建开放合作、支撑引领、富有活力的地震科技创新体系。加大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励力度,激励科技人员进行科研创新,十年间共评选出厅局级防震减灾优秀成果项,其中防震减灾成果一等奖21项。科技人员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余篇。科技创新体系的完善增强了地震科技创新活力,激发了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二是科研基础工作成效明显。青海格尔木青藏高原内部地球动力学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经中国地震局批准,成为10个中国地震局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之一,并由中国地震局向科技部推荐申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增选为“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理事单位。获省科技厅项目5项,中国地震局项目58项,青海省地震科学基金项。地震基础研究为地震科技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省地震局创办的《高原地震》期刊质量明显提高,荣获地震系统优秀期刊三等奖、8年青海省期刊编校质量优秀期刊。三是科研应用取得突破。省地震局研发的地震台阵台站观测装置、地磁台站观测装置、水氡模拟自动观测仪4项成果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在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评审中,青海省强震发展趋势与重点地区地震预报系统研究、东昆仑断裂带西段的古地震系统研究2项成果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德令哈市地震小区划”和“德令哈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在省科技厅组织的验收中被评价为国内领先水平,有效服务城市规划与国土利用。地震科技应用成果切实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四是科技交流广泛深入。先后与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省测绘局、省气象局、青海师范大学、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甘肃省地震局、西藏自治区地震局、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十几家系统内外大学、研究机构和单位开展科技合作。参加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考。联合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召开了“玉树地震一周年”学术研讨会,举办两届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研讨会,组织召开了“第八届西部地震观测技术交流会”、中国地震预报论坛年学术交流会、地球化学地震预测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等国内学术交流会,科技交流为地震科技工作的深入广泛发展提供了渠道和平台。五是首次出版了《青海省志地震志》,出版了年玉树7.1级地震和年门源6.4级地震典型地震研究论文专辑。

七、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服务重大地震灾害的抗震救灾工作

在年玉树7.1级地震和年门源6.4级地震、杂多6.2级地震及省内多次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快速开展了震后流动观测、震情研判、震害调查、烈度评定、损失评估和科学考察,并积极参与了灾后恢复重建。

(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服务国土规划。推动地震小区划、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应用,为国土规划提供依据。组织开展城市地震灾害风险评估研究,深入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青海省重点地区活断层研究,向省环境地质勘查局提供西宁市活断层探测相关资料。为我省核能供热项目提供选址构造断裂和场地近场区及附近的地震活动技术资料。二是服务重大工程。着力服务重大基础设施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完成引黄济宁、龙羊峡特大桥、唐乃亥跨黄河特大桥、大河家水库、西宁机场、祁连机场、花土沟机场、格库铁路、凤凰山路、南绕城公路等建设工程地震安评工作。推广减隔震等建筑物抗震新技术的应用。三是服务安居建设。对地震重点危险区农牧民住房进行危房排查和灾害风险评估,统筹涉农项目资金,积极推动农牧区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校安工程实施,加大对地震重点危险区内农牧民危房的加固和重建工作力度。四是服务重大活动。对重点时段、重大活动和省内多次显著地震事件做出了较好的趋势判断,圆满完成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国“两会”、“环湖赛”、青洽会等重点时段的地震安保工作。

(三)服务社会公众

一是公共服务更加便民。规范3项行政审批事项和6项公共服务事项工作流程,充分发挥省政务服务大厅综合窗口便民服务作用。二是提供地震信息服务。地震信息服务的时效性和覆盖范围不断提升,建立了包括平台和移动多媒体平台在内的地震信息服务体系,借助网站、微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4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