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堡城,原名博望城,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城东南部,宁张公路和峨祁公路交汇处,距县城72公里,约始建于公元至年间。地处巍峨挺拔、绵延千里的走廊南山东段,自古是著名的天然牧场,也是《中国国家地理》评选的“中国最美丽的草原”之一的祁连山草原的所在地。
峨堡古城是青海进入河西走廊的咽喉,素有“祁连东大门、青海北大门”之称。历史上,峨堡是丝绸南路军事重镇和重要驿站,凡经扁都口进入青藏高原腹地的军队商旅,都必从峨堡经过。
峨堡古城东西宽米,南北长米,城墙残高6米,宽6米,北城墙正中及城四角各有一个马面,有东、北、南三门,门宽11米,均有瓮城。瓮城东西30米,南北25米,瓮城门宽5米,长8米,呈圆弧状马蹄形,夯土层厚10至12厘米,城内有一城隍庙遗址,呈不规则梯形,夯土筑,城外有点将台、烽燧遗址。
地上低矮的草茎,和古城的残垣断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由有“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的感慨。遥想当年,这里有络绎不绝的商旅驼队,也不乏刀光剑影的铁马征战。
北宋时,河西走廊被西夏占据,峨堡借由丝绸之路得以继续繁荣。为加强防卫和保护商队、行人的安全,元代在此筑峨堡城,从此峨堡逐渐发展成为驰名中外的茶马市场。
中原大量的丝绸绫绢、麻织品、瓷器等,西域的玛瑙、玉器及当地有名的鹿茸、麝香、牛羊等土特产,通过商人贩运到这里进行交易,后分别长途转运到西域和内地。
自明代起,海运事业逐渐兴起,乘船比走陆路更为快捷,于是商贾、使节等大都改走水路。虽然陆行的丝路未废,但作用已大为削弱,这条古道也变得时通时塞,时兴时废。整个青海地区的对外贸易文化交流日益萧条,峨堡城也由盛转衰。
初春的峨堡镇没有花红柳绿,草原还是一片枯黄,经过小镇时,一座仿古建筑上“丝路古道”几个字仿佛时时告诉人们:过去这里曾经有过茶马古市的辉煌。当地居民告诉记者,事实上,峨堡是茫茫草原上重要的方向标,有了峨堡的指引,即使是在风沙弥漫的天气里,也不会迷失方向。
信息来源:青海日报
本期编辑:周文曦
校对审核:海北文旅审核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