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打造高原山水人文的幸福底色青海

北京中科医院爆光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161223/5153159.html

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河西镇团结村。本报记者栾雨嘉摄

海东市乐都区达拉土族乡白草台村。本报记者罗珺摄

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珠固乡东旭村骆驼脖子社的墙体彩绘。本报记者尹耀增摄

山水相依、宜居宜游,人文厚重、民风淳朴,产业兴旺、生活富足……走在乡间小道,细细回味青海乡村的美,一幅幅秀美的田园风光画卷正在青海的大美河山间徐徐展开,静静地诉说着我省“十三五”以来美丽乡村建设的丰硕成果。

五年来,建设个高原美丽乡村,推行“耕在田、居在镇,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的新型农村牧区模式,美丽乡村正在装点高原大地;

五年来,以规划为引领,统筹安排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加强村庄环境治理,加大清洁能源使用推广力度,美丽乡村在扮靓农牧民的美好生活;

五年来,在条件具备的社区积极发展旅游服务、农畜产品加工、特色手工、餐饮等产业,实施村庄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兴业富民等行动计划,美丽乡村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十三五”时期,我省以住房建设、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为主要内容,打造具有良好生态环境、优美田园风貌、浓郁乡村文化的高原美丽乡村,建成了一批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宜居乡村,让高原乡村留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

生态宜居,乡村尽现生活之美

建设美丽乡村,我省综合考虑村庄自然环境禀赋、建设规模和发展现状等因素,全面提升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水平。加快补齐“水、电、路、网、讯”等设施建设短板,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健全农村卫生、医疗、文化、教育、电子商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厕所革命”,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走进海东市平安区三合镇三合村,眼前所呈现的是宽阔崭新的马路、统一又别具河湟风格的建筑外立面,高耸挺拔的玉兰灯,整齐划一的绿化带。村民马占军高兴地说:“如今村里真的跟城里一样了!”

海东市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村容村貌日新月异。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陶尔根家园,办事服务楼、日间照料中心、幼儿园、文化活动广场、党员活动室、牧家书屋等配套设施实现了“零距离一站式”服务。村民尕贝说“日子在这里拐了个弯。”

各美丽乡村建设村自来水全部入户,电网改造全部完成,村级道路硬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海西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东倾沟乡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村民才让闹日一家人俨然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他说:“现在用水、用电、用网都很方便,城市里家庭有的家用设备我们家里都有!”

村村通路、家家供暖、户户上下水畅通,果洛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充分尊重和了解农牧民安居需求和住房实际的基础上,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切实提高农牧民居住条件水平。“十三五”以来,我省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村庄清洁行动,引导农牧民积极美化房前屋后和庭院环境,依法清除有碍观瞻的残垣断壁、简易旱厕、简易棚圈和私搭乱建设施。青海美丽乡村建设让各族人民在乡村遇见生活之美。

内涵提质,彰显特色留住乡愁

建设美丽乡村,青海注重保护村庄既有传统建筑、历史建筑和自然景观,延续传统风貌和历史环境,充分挖掘人文历史、风土民俗、资源条件、特色产业等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积极打造体现乡村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特色民居和乡村建筑。有效传承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乡村原有建筑风貌和村落格局,全方位打造村庄风貌特色。

在西宁市湟中区土门关乡,有一个叫贾尔藏的百年古村,这里山河秀丽、文化遗存丰富,10余处古建筑、随处可见的河湟特色民居,让整个村落在樱花的掩映下散发出淳朴的气息……

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西宁扎根本土文化,打造“一村一风格、一村一特色”的美丽乡村。

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称多县拉布乡拉司通村由片石垒砌而成的排排民居独具康巴民居特色,古色古香的石路勾勒出村庄错落有致的布局,石头成为了这座藏乡古村的主角……

年以来,玉树州科学合理规划村庄建设,人居环境和质量明显优化,实现了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

在位于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城西南部22公里外的扎毛乡,一排排古色古香的藏式民居,平整的街道两侧特色小店依次排开,原本藏在大山深处的传统文化也渐渐显露出它的魅力……

黄南州积极开展传统村落的调查摸底、挖掘申报、实施保护工程等工作,至年已有22个村被纳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杜绝大拆大建、照搬照抄、盲目模仿等做法,不搞大广场、大门楼和统一拆除更换围墙等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十三五”以来青海成功建设了一批与村庄生态环境、乡村文化内涵相结合、相统一,具有本土乡村风貌特色的高原美丽乡村。重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惬意乡村生活图景,青海美丽乡村建设唤醒了乡村文化记忆,“记住乡愁”。

优势互补,富足乡村望见未来

建设美丽乡村,青海立足村庄产业发展实际,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条件,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因势利导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坚定走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同时,积极开展农牧民技能培训服务,促进农牧民创业就业,实现增收。

穿过一座人工开凿的山洞,眼前豁然开朗,群峰嶙峋,风景秀美;鹅卵石铺就的巷道、雕花彩绘装点的民宅,古朴雄浑……这里是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珠固乡东旭村的“高原桃花源”景区。依托美丽乡村建设,一个旅游产业链在这个小村庄里悄然形成。

“十三五”期间,海北州着力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质量提升的美丽乡村发展体系,全州2万户7.49万农牧民受益。

沿着平坦整洁的村道步行,只见在连绵起伏的群山怀抱之中一簇簇、一片片的菊花为秋日增添了一份暖意……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尕让乡充分利用二连村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集观光、休闲、采摘、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把这里打造成了乡村文化旅游新亮点。

“十三五”期间,海南州通过发展传统农牧文化、特色民宿等方式,把乡村打造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美好家园。

“十三五”以来,我省指导有条件的村庄应充分利用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等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农村生态旅游、乡村休闲旅游、民俗旅游和农业传统体验游等,将农牧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将农牧区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发展壮大乡村产业。积极动员优秀设计人才走进乡村注重挖掘培养乡村工匠等本土人才,加快培育和建立一批既掌握现代建造技术又熟悉乡村文化的乡村工匠队伍。青海美丽乡村建设让乡村生活更富足,让美丽乡村拥有看得见的美好未来。

(本报记者罗珺马振东栾雨嘉尹耀增刘伟公保安加金玥彤李兴发提供素材)

作者:贾泓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39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