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海北州经济稳步恢复高质量发展有

今年以来,面对国内外复杂形势、全省散发疫情、本州洪涝灾害及矿山事故带来的一系列风险挑战,全州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聚焦高质量发展和“一优两高”战略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州经济稳中有进,成效好于预期,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经省统计局初步核定,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4亿元,突破百亿元大关,同比增长3.2%,两年平均增长1.8%,增速高于同期2.7个百分点,高于省定3%目标任务0.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31亿元、增长4.4%,超目标任务0.4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6.79亿元、下降1.2%,降幅比同期收窄5.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下降3.9%;第三产业增加值53.3亿元、增长3.8%,增速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超目标任务0.3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2.5%。一、特色产业持续显现,优势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年,全州实现现价农牧业产值43.5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4%。农牧业生产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粮食生产稳量提质。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撂荒地复耕复种,持续推动粮食生产稳量提质,全州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51万亩、减少0.36万亩、下降1.1%;粮食总产量8.2万吨,减少0.55万吨、下降6.3%,粮食作物亩产公斤/亩,粮食作物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重由上年38.5%减少到37%,下降1.5个百分点。二是经济作物面积稳定增加。全州经济类作物播种面积53.63万亩、同比增加2.81万亩、增长5.5%;经济类作物面积占比由上年61.5%增至63%,增加1.5个百分点。其中:油料作物42.19万亩、减少0.85万亩、下降2%,占总播面积比重由上年52.1%降至49.6%,油料总产量达到4.82万吨、减少0.02万吨、下降0.4%,实割实测亩产公斤、增加2公斤、增长1.6%;蔬菜面积0.92万亩、增加0.04万亩、增长4.5%,蔬菜产量达到1.38万吨、增加0.24万吨、增长20.9%,蔬菜稳产稳供,自给率持续提升;以药材、瓜果、草莓、花卉、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0.47万亩,同比增长35.2%,特色种植面积比重由上年0.4%提高到0.6%,提高0.2个百分点。三是其他作物需求增加。随着畜牧业蓬勃发展,对青饲料等饲草需求增强,青饲料种植面积10.05万亩、增加3.5万亩、增长53.5%。青饲料作物占比由上年的7.9%提高到11.8%,提高3.9个百分点。四是畜牧业生产有序推进。根据粮食畜牧业归口管理统计数据显示,截止目前,全州存栏牛羊.04万头只,同比增加6.7万头只,增长1.8%;出栏牛羊59.17万头只,各类肉产量2.14万吨,其中:猪肉产量0.04万吨、牛肉产量1.09万吨、羊肉产量1万吨,牛奶产量0.2万吨。二、工业经济砥砺奋进,转型升级任重道远年,受新冠疫情和柴达尔煤矿冒顶事故影响,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3%,两年平均增长1.9%,降幅比上年扩大14.9个百分点,比上月扩大0.9个百分点,与目标任务相差11.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发展增幅放缓,转型升级任重道远。一是地区发展差异化水平显著。分地区看,门源县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5%,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4.1%;祁连下降9%,占比达7.7%;海晏增长0.1%,占比达32.8%;刚察下降1.6%,占比达25.4%。二是六成以上产品产量呈现增长。在22种主要产品产量中,增长的14种,依次为:乳制品增长77.5%、加气混凝土砌块增长76.1%、方便面增长74.2%、商品砼增长42.6%、碳化硅增长22.8%、供电量增长22.4%、石灰增长11.9%、洗煤增长2.8%、火力发电增长2.8%、太阳能发电增长2.3%、鲜冷藏肉增长1.5%、食用植物油增长0.3%、黄金增长0.1%、PVC管材净增加72.77万米;下降的8种,依次为:沥青下降44.1%、沥青砼下降43.6%、微生物肥料下降27%、饲料下降25.9%、水力发电下降20.5%、原煤下降17.8%、铜金属含量下降8.7%、热力下降6.3%。三是五成以上行业呈现增长。10大类17个有生产的行业中,9个行业增长,依次为:方便食品制造增长58.3%、乳制品制造增长46.3%、砖瓦石材等建筑材料制造增长36.6%、电力供应增长21.7%、石膏水泥制品增长11.6%、屠宰及肉类加工增长9.1%、常用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9.3%、基础化学原料制造增长8.5%、塑料制品业净增加0.06亿元;8个行业下降,依次为:植物油加工下降42.8%、精炼石油产品制造下降41.5%、饲料加工下降29.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下降25.1%、肥料制造下降11.7%、贵金属冶炼下降7.6%、土砂石开采下降1.2%、电力生产下降0.6%。四是工业企业产销良好。1-12月,工业现价产值增长1.9%,销售产值增长0.2%,工业企业产销率达99.25%。五是轻工业快速发展。轻工业增加值增长54.7%,比规上工业平均增速高60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2.4个百分点,贡献率达45.6%;重工业下降8.1%,比规上工业平均增速低2.8个百分点。三、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质量效益全面提升年,海北州持续抓好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坚持把抓项目、稳投资作为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关键抓手,持续深化“项目生成年”活动,多措并举扩大有效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43.23亿元,比上年增长7.2%,超额完成省定42.96亿元目标任务,超目标增速0.7个百分点。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投资结构优化、发展基础得到加强。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2.95亿元、增长17.1%,拉动投资增速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0.59亿元,增长19.3%,拉动投资增速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29.7亿元、增长2.6%,拉动投资增速1.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比由同期的6.2:22:71.8调整为6.8:24.5:68.7。二是狠抓项目建设、促进投资提质增效。今年以来,全州万元以上项目个,完成项目投资40.84亿元,比上年增长10.3%,高于全州平均增速3.1个百分点,拉动投资增速9.4个百分点。其中亿元以上投资项目29个,完成投资18.81亿元、增长35.3%。三是地区投资增长不平稳、结构占比差距扩大。从各县投资完成情况看,除祁连县外,其他三县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其中:门源县完成投资额13.99元、增长8.7%,占比由31.9%调整为32.4%,超目标任务2.2个百分点,祁连县9.97亿元、下降4.4%,占比由25.8%调整为23.1%,与目标任务相差10.9个百分点,海晏县12.77亿元、增长10%,占比由28.8%调整为29.5%,超目标任务3.5个百分点,刚察县6.5亿元、增长19.7%,占比由13.5%调整为15%,超目标任务13.2个百分点。三是基础设施投资较快增长、质量效益得到提升。全州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27.65亿元、增长17.3%,比全州投资增幅高出10.1个百分点,其中:电力和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增长28.8%和19.8%,分别拉动全州投资额5.1个和7个百分点。四、居民消费温和上涨、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年,全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2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8.7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3.5%,超目标任务0.9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镇实现零售额25.64亿元、增长8.4%,乡村实现零售额3.57亿元、增长4.6%。分消费形态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25.12亿元、增长9.2%,住宿餐饮业零售额4.09亿元、增长0.7%。全年省定监测点海晏县居民消费价格(CPI)累计上涨1.6%,涨幅同比回落1.4个百分点,与上月持平,涨幅控制在省定目标3.5%以内。被调查的八大类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呈现“五涨三降”的格局。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同比上涨1%,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1.8%,比上月提高0.3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上涨4.1%,比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医疗保健类价格同比上涨2.2%,与上月持平;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价格同比上涨0.5%,与上月持平;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1.1%,降幅比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下降0.2%,降幅与上月持平;其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下降1.1%,降幅比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五、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全年全州城镇新增就业人,超目标任务71人;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就业4.77万人、增长1.3%,超目标任务0.27万人,其中:地区内流动就业2.83万人。全州城镇登记失业率2.82%,控制在3.5%的目标以内。根据国家统计局海北调查队提供的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资料,年全州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9.4%,增速同比提高3个百分点,超目标任务2.9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7.9%。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5元、增长10%,人均经营净收入.1元、增长9.8%,人均财产净收入.7元、增长7.2%,人均转移净收入.5元,增长5.4%;全体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比上年增加元、增长14.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加元、增长6.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增加元、增长10.2%,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3.6个百分点,城乡收入比由上年的2.39:1缩小为2.31: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六、财政收入较快增长,金融存贷款平稳增加年,全州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46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完成年度预算的.5%。其中:税收收入累计完成4.33亿元、增长9.5%,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67.1%;非税收收入累计完成2.13亿元、增长46.8%,占比达32.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7.52亿元,同比下降28%。其中:教育、文体旅游、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环保、农林水、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民生类支出51.93亿元,同比下降24%,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73%调整至76.9%,占比提高3.9个百分点。12月末,全州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02亿元、比上年增加10.51亿元、增长6.9%,其中:住户存款余额80.74亿元、增长8.5%,非金融企业存款16.24亿元、下降20.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91亿元、比上年增加1.47亿元、增长1.6%,其中:住户贷款余额64.18亿元、增长15.8%;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26.82亿元、同比下降21.3%。存贷比由上年1.69:1扩大到1.78:1。

附注:

1、指标解释

(1)两年平均是以年同期数为基数,采用几何平均的方法计算的增速。

(2)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是指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3)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目前全州共有规上工业29家(不包括省反馈企业)。

(4)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农户、飞地投资):按照国家投资统计改革,年起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为计划总投资万元以上项目。

(5)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包含年主营业务收入在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和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在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和单位和年主营业务收入在万元及以上的住宿、餐饮业企业和单位。

(6)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2、数据来源:财政数据来自州财政局,城镇新增就业、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就业数据来自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所属州就业局,居民消费价格、城乡居民收入、粮食、畜牧业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海北调查队,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海北中心支行,其他数据均来自州统计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0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